德育为先,载体为本,实践为要——2020年市级德育专项课题负责人研修活动日前举行
9月22-23日,2020年绍兴市德育专项课题负责人研修活动在嵊州市崇仁中学举行,各区、县(市)德育教研员、相关立项课题负责人、绍兴市教科研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受邀专家等近50人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学生发展研究室与教育科研室联合举办,旨在进一步推进德育专项课题的有效落实,以更好发挥“三全育人”功能,提高德育工作者在真实德育实践中的课题研究能力。
22日,崇仁中学沈海强副校长作了题为《构建德育框架强化办学内涵》的学校德育工作介绍,从“崇德尚文”的文化精髓、“崇尚仁义”的文化特色、“成仁智之才”的育人目标等方面阐释了学校的办学文化,并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案例,介绍了以“崇真(党建育人,塑造人格)”“崇德(陪伴育人,助力成长)”“崇健(实践育人,励志成长)”“崇技(课程育人,激发潜能)”“崇文(文化育人,厚植情怀)”为特质的五“新”育人德育框架,引发了与会者对德育活动校本化过程中如何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如何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等方面的积极思考。
随后,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进行了项目实施方案的交流与点评,每个专家指导组分别由德育学科教研员、教科研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组成。专家们在听取各项目负责人在实施方案以及研究困惑的交流基础上,从“项目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内容的界定”“研究路径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实施方案的规范性表述”“课题成果表达”等方面给予了点评与指导,提出了诸多改进意见与建议。
23日,来自嵊州市教体局教研室的沈伟云老师给大家作了题为《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育学生德性茁壮成长》的经验分享。该项目入选了2019年省中小学学科德育典型案例。沈老师立足自身的实践研究经历和丰厚的教科研成果,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这一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在学科育人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结合《金属材料》第2课时的教学,他深入解读、剖析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阐述了在教学中积极拓展与渗透德育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德性茁壮成长的活动设计和实践策略。
来自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金明东校长给大家带来了《“红色网上游”——构筑全员覆盖,全程渗透,全方位深化的德育新机制》的经验分享。学校注重把网上红色资源融入学生上网体验,探索、开展了“红色网上游”活动,谋求“网络热点”与“教育盲点”的最佳结合,积极借助信息网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装上“新引擎”,依托“红色网上游”这一主题成功入选2020年上半年省“三全育人”德育落实机制典型培育学校名单(绍兴市共三所学校入选)。金校长在报告中,就“红色网上游”的实施背景、落实机制基本框架、特色做法与创新之处、取得效果与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其中,在“研究目标如何精准确定”“全方位评价体系制订”“如何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课程全程育人”“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营造整体氛围”“如何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等方面为与会者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绍兴市越州中学的何建东老师作了《基于教育初心“单骑全家访”家校谐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德育专项课题交流。何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种家校和谐互动的联系模式,既独特,也绿色,更温暖,这种朴素而有效的家校沟通与联络方式成为了践行“立德树人”、促成家校深度联系和师生关系向善发展的有益途径,有效改善了学校德育工作面貌。
研究院教育科研室主任骆新华老师在听取了交流汇报、经验分享后,谈了自己对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如何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看法,鼓励与会老师要做一个有情怀、有大爱、有个性的德育工作者;德育教育过程一定要找准好的活动或项目载体,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专业研究。骆新华老师还就绍兴市中小学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作了动员和专题部署。
最后,研究院学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杨伯明老师对课题的后续管理要求做作了强调,希望各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环节,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课题成果,让德育课题研究成为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推手。(学生发展研究室、教育科研室)